中器寄語
每周行業“碳”秘精選環保熱點資訊,涵蓋新聞速覽、政策解讀、市場洞察、技術前沿及中器動態五大板塊,助您迅速精準把握行業趨勢與機遇。分享中器在環保領域的最新動態或成果亮點,彰顯智造活力,擔當新質使命。
一 新聞速覽
精選本周環保行業熱點新聞,一分鐘快速了解行業最新動態。
01|生態環境部常務會議審議通過一系列文件
6月11日,生態環境部召開部常務會議,審議并原則通過《加快推動排放標準制修訂工作方案(2024—2027)》《規范廢棄設備及消費品回收利用處理環境監管工作方案》《生態環境分區管控管理暫行規定》《生態環境部貫徹落實〈關于加強生態環境分區管控的意見〉實施方案》等生態環境領域促進新質生產力“1+N”政策體系相關文件,是切實減少污染物排放,有效防范生態環境風險,守住生態環境保護底線,提升生態環境治理現代化水平的重要舉措。審議并原則通過《農藥工業水污染物排放標準》和檸檬酸、淀粉、酵母三項工業水污染物排放標準修改單,是完善水污染物排放標準體系,落實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的具體舉措。在責任明晰、風險可控的基礎上,科學調整檸檬酸等行業水污染物排放管控要求,有利于提升污水處理效率、降低處理成本,促進減污降碳協同增效。審議并原則通過《放射性固體廢物巖洞處置安全規定》,提出了系統全面的安全要求,對滿足未來核電廠運行和退役廢物的處置需求、保障核能行業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02|兩部門聯合發布《石油煉制工業污染物排放標準》等三項國家污染物排放標準修改單
6月11日,生態環境部消息,為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污染防治法》,防治環境污染,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生態環境部和市場監管總局聯合發布《石油煉制工業污染物排放標準》(GB 31570-2015)、《石油化學工業污染物排放標準》(GB 31571-2015)、《合成樹脂工業污染物排放標準》(GB 31572-2015)等三項國家污染物排放標準修改單。三項標準修改單自2024年7月1日起實施,標準修改單的發布實施能進一步提升石油煉制、石油化學、合成樹脂工業VOCs治理水平,推動行業高質量發展,為持續深入打好藍天保衛戰提供有力支撐。
03|國際能源署報告顯示中國繼續領跑全球清潔能源投資
6月12日,商務部消息,《回聲報》報道,國際能源署發布年度報告顯示,預計2024年全球清潔能源投資總額將達到2萬億美元,是化石能源投資的2倍。其中光伏投資總額跨過5000億美元門檻,達到歷史最高水平。報告稱,中國繼續引跑全球清潔能源,今年投資總額預計達到6750億美元,在光伏、鋰電和電動汽車領域占據絕對優勢,其次是歐洲,清潔能源投資總額為3700億美元,略高于美國的3150億美元。
04|生態環境部發布6月下半月全國空氣質量預報會商結果
6月15日,中國環境監測總站聯合中央氣象臺、國家大氣污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東北、華南、西南、西北、長三角區域空氣質量預測預報中心和北京市生態環境監測中心,開展6月下半月(6月16日—30日)全國空氣質量預報會商。6月下半月,京津冀及周邊區域北部、東北及華南區域以優良為主,部分時段可能出現輕度污染,其他地區空氣質量以良至輕度污染為主。其中,京津冀及周邊區域中南部、長三角中北部、遼寧部分城市、山西大部和陜西關中地區部分城市可能出現O3中度污染。受沙塵傳輸影響,新疆東部城市可能出現中度污染,南部城市可能出現短時中度及以上污染。
二 政策解讀
針對本周環保相關政策文件,深入解讀和分析,快速掌握政策影響與機遇。
6月14日,生態環境部發布《土壤污染源頭防控行動計劃(公開征求意見稿)》。征求意見稿指出,“十四五”以來,土壤污染防治工作逐步由末端治理轉向源頭防控。但是,我國土壤污染存量尚未全面清除,增量仍有發生,污染防治形勢依然嚴峻,亟需改革創新,多部門、多要素協同發力,共同推動問題解決。
征求意見稿提出,到2027年,土壤污染源頭防控取得明顯成效,土壤污染重點監管單位隱患排查整改合格率達到90%以上,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達到94%以上,建設用地安全利用得到有效保障。到2030年,各項指標進一步提升。
征求意見稿指出,土壤污染源頭防控的“源頭”有兩類,一類是生產生活產生的可能進入土壤的污染物,另一類是可能對敏感受體造成的影響的已被污染的土壤。防止污染物進入土壤主要針對工礦企業,其防控措施與水、氣、固廢等污染的防控措施基本一致,主要是源頭預防和源頭減量,重點防止新增土壤污染;防治已污染土壤對敏感受體產生影響主要針對已污染土壤本身,主要措施是風險管控和修復,重在消除存量土壤污染或管控土壤污染風險。
中器在生態環境保護和治理道路上深耕不輟。在環境綜合治理領域,具備豐富防控經驗和卓越技術實力,突破關鍵技術瓶頸。根據不同土壤區域的受污染情況,制定最佳最優的交叉治理方案,不僅有效降低土壤中污染物的含量,同時高效修復受污染土壤重地煥發新機。
·「固廢危廢處置」具備工業固廢和危險廢棄物的收運處理資質,首批建立專業平臺為產廢單位提供專業高效、合法合規全流程運作模式。
·「環保管家」具備綜合規劃能力,擁有專家技術團隊、強大資源整合實力及豐富項目管理經驗,提供“全方位、一站式”技術支持。
三 市場洞察
環保行業的市場趨勢分析,提出針對性市場洞察建議。
6月13日,央視網訊,隨著我國能源綠色低碳轉型不斷加速,綠色電力交易規模快速增長,今年前5月,我國綠色電力交易量超過1800億千瓦時。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最新發布的數據顯示,2024年1—5月,我國綠色電力交易量達到1871億千瓦時,同比增長327%。2023年全年,全國綠色電力交易總量首次突破1000億千瓦時,達到1059億千瓦時,同比增長281.4%。分行業看,綠色電力消費“大戶”涵蓋了能源、電信、石化、鋼鐵、互聯網科技等多個領域,其中,能源、鋼鐵、互聯網三個行業位居綠色電力消費前列,各類市場主體綠色電力消費意識正在逐步提升,綠電消費潛力得到進一步釋放。
一系列數字“數”說我國能源綠色低碳轉型按下“加速鍵”,表明中國致力于推動綠色高質量發展的堅定決心。多年來,中器著力建設“綠色”“低碳”“朋友圈”,與眾多合作伙伴緊密鏈接,共同推進可持續發展,打通綠色低碳產業鏈;加大科技創新力度,攻克多項技術難題,構建了從源頭管控到產品制造的綠色環保共贏圈,助推綠色低碳“朋友圈”協同賦能。
四 技術前沿
介紹最新技術成果和創新應用,展示低碳環保創新活力。
秸稈“變廢為寶”,循環農業新亮點!
近日,央視網消息,伴隨著今夏小麥豐收,田間地頭的秸稈也多了起來。作為糧經作物種植生產大國,我國也有著豐富的秸稈資源。秸稈再回農田,循環農業有新亮點。
如在養殖場里,牛羊“新口糧”配方飼料里有80%是小麥收割后留下的秸稈,通過除塵、切割等特殊處理,讓秸稈摸起來又柔又松。
如“秸稈變肉”暨肉牛振興計劃,目標到2030年,全省秸稈飼料化利用量占利用總量在40%左右,肉牛養殖規模力爭在500萬頭以上,肉牛全產業鏈產值在1000億元以上。
如“取之于土、用之于土”循環農業產業鏈,秸稈再回農田,比如發酵中用糧食做副產——將豆腐渣、啤酒渣混進去,提升土壤有機質含量,運用現代科技——全電氣化發酵罐加持,發酵工藝邁上新臺階,提升發酵效率。
“高值化”利用秸稈 提升秸稈產品附加值,在科技加持下,一根根秸稈正從田間走向車間,“變形”為新物料——新型環保燃料生物質顆粒。小小的秸稈既可固化成型,可燃燒發電,可沼氣化利用,還可把秸稈和畜禽糞便通過高溫發酵、滅菌、黏合,開發生產出育秧基質片,成本低、好降解,較好地解決了農業廢棄物利用、農民育秧取土和工廠化規模育秧三大難題。
天然植物資源被黑科技賦予新的“經濟價值”,創造新的循環經濟“生態價值”。隨著國家“雙碳”戰略的實施和無廢城市試點建設的推進,再生資源與循環經濟相輔相成,為綠色發展添續強勁新動能。中器集團長期專注聚焦環保新能源新材料研發、城市廢棄物資源化循環利用等領域。
中器智能環保設備制造,點燃綠色發展“新引擎”:如自主研發、生產應用智能油水分離裝置、餐廚垃圾生化處理一體機、生物柴油成套生產裝備、垃圾分類智能機、危廢回收智能機、環境治理和檢測設備等,并提供專業技術支持與運營服務。
中器城市廢棄物資源化利用項目,將“廢棄物”轉化為寶貴資源:涵蓋廢塑料資源化利用、廢紙資源化利用、固體廢棄物中的可燃物制RDF燃料棒(垃圾衍生燃料)、廢舊紡織品資源化利用等。在公益領域,中器綠循環科普項目,呈現出蔚為大觀的綠色前沿展品,成為各類環保創新衍生品“首發首秀”集聚地。
五 中器動態
中器身躬力行,分享最新動態。
作為綠色低碳全產業鏈領軍企業,中器集團綠色因子助力循環經濟體系可持續發展,將環保科技理念融入方方面面。“輕”與“清”有效組合,釋放智慧運輸因子;“凈”與“捷”智鏈綠循,喚醒再生資源因子;“降”與“守”探索路徑,厚植清潔燃料因子。
踐行國家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先后投資建設長三角區域環保產業項目,輻射帶動“循環鏈”暢通、搭建更多上下游合作平臺,實現產學研深度融合。近期,中器循環經濟綠色低碳產業園項目亦正式簽約落戶,推動區域性綠色環保科技新質生產,營造高質量發展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