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器寄語
每周行業“碳”秘精選環保熱點資訊,涵蓋新聞速覽、政策解讀、市場洞察、技術前沿及中器動態五大板塊,助您迅速精準把握行業趨勢與機遇。分享中器在環保領域的最新動態或成果亮點,彰顯智造活力,擔當新質使命。
一 新聞速覽
精選本周環保行業熱點新聞,一分鐘快速了解行業最新動態。
01|生態環境部首次發布公路環評導則
6月21日,生態環境部消息,生態環境部發布《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 公路建設項目》(HJ1358-2024),旨為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影響評價法》和《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條例》等法律法規,規范和指導公路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工作,防止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公路環評導則堅持生態優先、綠色低碳理念。要求通過優化選址選線避讓或減少占用環境敏感區,從源頭減少對生態系統、沿線居民等的不利影響;對難以避讓的強化生態保護、噪聲防治等要求,采取綠色施工工藝、清潔低排放的施工機械等措施,要求開展溫室氣體排放管控和適應氣候變化的相關工作,推動建設綠色低碳公路。結合公路建設、運營特點和環境影響特征,規定了公路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的一般性原則、工作程序、內容、方法和技術要求。具有以下創新點:1.生態影響實行了分段評價;2.簡化了涉及加油站的評價;3.增加了溫室氣體管控和適應氣候變化的要求。
02|國家發展改革委辦公廳等8部門發布關于組織推薦綠色技術的通知
6月20日,國家發改委消息,國家發展改革委辦公廳、科技部辦公廳、工業和信息化部辦公廳、自然資源部辦公廳、生態環境部辦公廳、住房城鄉建設部辦公廳、國務院國資委辦公廳、國家能源局綜合司聯合發布《關于組織推薦綠色技術的通知》:為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落實《國務院關于加快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的指導意見》《關于進一步完善市場導向的綠色技術創新體系實施方案(2023—2025年)》有關要求,加快先進綠色技術推廣應用,組織開展《綠色技術推廣目錄(2024年版)》遴選發布工作。
03|財政部下達2024年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補助地方資金預算通知
6月20日,財政部消息,財政部下達2024年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補助地方資金預算,總額度為54億元,已經下達51.8億元,本次下達2.2億元。根據預算匯總表內容,2024年地方電網安排的光伏發電項目補貼總額為19.6億元,風電項目為34.3億元,生物質發電項目則為0.17億元。在本次補貼下發的文件中,優先足額撥付國家光伏扶貧項目、戶用光伏截止2024年底對應補貼、以收定支的競價光伏項目、領跑者項目、地方扶貧項目、其他光伏項目。
04|第五次中歐環境與氣候高層對話舉行
6月1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丁薛祥在比利時布魯塞爾會見歐盟委員會執行副主席謝夫喬維奇,共同舉行第五次中歐環境與氣候高層對話。雙方有關部門圍繞應對氣候變化、保護生態環境等議題進行對話交流,梳理第四次高層對話以來的務實合作成效,討論下一步合作舉措。歐方贊賞中方推動綠色低碳發展的有力舉措和明顯成效,愿同中方深化應對氣候變化、保護生態環境等領域合作,推動《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二十九次締約方大會取得成功,引領全球環境和氣候治理。歐方重視電動汽車產業發展,愿同中方通過對話妥處分歧。
二 政策解讀
針對本周環保相關政策文件,深入解讀和分析,快速掌握政策影響與機遇。
11項再生塑料國家標準,入選國務院督辦國標計劃清單
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下達2024年第三批推薦性國家標準計劃和推薦性國家標準外文版計劃。推薦性國家標準計劃共計390項,其中制定317項、修訂73項,推薦性標準378項、指導性技術文件12項。推薦性國家標準同步下達標準外文版計劃共計57項。其中,共有11項再生塑料相關標準入選。
塑料污染是全球范圍備受關注的環境問題,中器集團深耕可持續發展環保領域,致力于推動廢塑料衍生循環環保材料、新型生物降解材料的研發應用;加強廢塑料源頭回收分類處置,加大產學研深度融合,多措并舉提質增效,積極探索塑料減量化、資源化、標準化之路。
三 市場洞察
環保行業的市場趨勢分析,提出針對性市場洞察建議。
6月18日至19日,第六屆中新環境政策對話會和2024年新加坡清潔環境峰會與國際水周在新加坡舉行。生態環境部率團出席相關活動。“新加坡清潔環境峰會和國際水周活動”是由新永續發展與環境部等機構主辦,每兩年一次。
中新雙方在第六屆中新環境政策對話會上就固體廢物管理、氣候變化、空氣質量監測、核與輻射安全等議題進行了深入交流。中方建議雙方繼續相互借鑒良好實踐,促進新領域合作,通過“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國際聯盟等平臺,分享綠色低碳創新政策,支持兩國中長期生態環境目標實現,共同為區域和全球環境治理貢獻公共產品。新方高度評價雙方生態環境領域合作成果,贊成中方所提建議,并愿與中方在氣候變化、塑料污染防治、核與輻射安全等領域加強交流合作。
在2024新加坡清潔環境峰會與國際水周聯合開幕式部長級全會上,中方指出,為推動“昆明—蒙特利爾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全面落實,已與相關方發起實施倡議,啟動昆明生物多樣性基金,愿與國際社會共同推進生物多樣性保護與氣候變化協同治理。
國際水周聚焦水資源的可持續管理,探討城市水循環、海水淡化、污水處理再利用等前沿話題,旨在應對水資源短缺與污染的全球性挑戰。
中器集團作為環保科技領域“佼佼者”,積極構建“智慧環衛”模式,助推環境綜合治理方略。有效解決城市污水、污泥、有害物質等運維處置問題外,通過強大技術支持后盾、豐富行業經驗、精準對標策略為“水-氣-土-固-危”多維度綜合生態修復治理提供解決方案,為全球生態環境保護貢獻更多綠色因子。
四 技術前沿
介紹最新技術成果和創新應用,展示低碳環保創新活力。
近日,由大慶油田編制的《原油碳足跡評價報告》獲得第三方機構認證,并在國家認證認可監督管理委員會順利完成備案。這是中國石油獲得的首張原油碳足跡評價證書。
產品碳足跡是以生命周期為視角,全面評價產品生產全過程的碳排放情況。長期以來,碳足跡相關規范由歐盟主導建立。我國由于尚未建立碳足跡核算規則及背景數據庫,不得不依賴國外提供的計算系數,對鋼鐵、有色金屬、化工等出口產品產生顯著影響。
由于原油類產品的生產工藝鏈條長、排放過程復雜,從勘探、鉆井、采油到油氣處理、儲運,每個環節都涉及多種能源消耗和物料流轉,國際、國內在相關領域沒有現成的規范和文獻可供參考借鑒。
面對挑戰,大慶油田對原油勘探、開發、處理和儲運等全生產過程進行了生產單元劃分,仔細梳理了各個生產單元的能量和物料流,全面識別了排放源60余項,經過數據收集和技術探索,最終形成了可驗證的原油碳足跡評價報告。
該成果不僅為我國原油碳足跡核算規則的建立提供了寶貴先例,還為下游產業提供了準確可用的原油碳足跡背景數據,為我國在全球綠色貿易中占據更有利的位置奠定堅實基礎。
在尋蹤“碳足跡”方面,中器集團孜孜以求在生物質燃料研發生產方面持續發力,通過“收、運、處、用”一體化閉環運用上海模式,將餐廚廢棄油脂循環再生可供“陸、海、空”使用綠色能源,擴容革新新能源開發與利用場景,為推動能源結構轉型和綠色生態作出貢獻。
五 中器動態
中器身躬力行,分享最新動態。
海洋——這片覆蓋地球表面三分之二的“藍色寶庫”,正被未處理的垃圾“填充”且難以追溯,悄然融入食物鏈嚴重影響人類健康,對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構成重大威脅。《2023海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發布,對全國58個近岸區域開展的海洋垃圾監測顯示,海面漂浮垃圾和海灘垃圾中,排列前三的垃圾為泡沫、塑料漁網、塑料瓶。
中器綠循環科普館作為再生資源循環利用創新樣板輸出窗口,展示著各品類“海洋垃圾變廢為寶”循環再生展品,演繹從廢棄到新生資源化無限可能的生動故事。廢棄塑料污染被打撈上岸后,經過分類、清洗、破碎、過濾等一系列精密工藝加工處理,得以新生再制成登山服、雙肩包、絲巾、眼鏡、咖啡杯......守護蔚藍,拒做“垃圾海”,中器從源頭削減廢棄物的產生、管控可回收物全生命周期,共同擘畫和諧美麗中國藍綠基底!